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科學學習中心

  • :::
  • 網站導覽|
  • 聯絡我們
  • 中心簡介
    • 緣起
    • 空間場域
  • 教學資源
    • 物理應用
    • 化學應用
    • 地球科學
    • 展品影片
    • 國小課程專區
  • 教育活動
    • 教師增能
    • 學生學習
  • 展示廳
  • 科普圖書
  • 數位學習
  • 中心簡介
    • 緣起
    • 空間場域
  • 教學資源
    • 物理應用
    • 化學應用
    • 地球科學
    • 展品影片
    • 國小課程專區
  • 教育活動
    • 教師增能
      • 研習活動
      • 推廣成果
    • 學生學習
      • 校外教學
      • 特色學習
      • 社會關懷
      • 年度成果
  • 展示廳
  • 科普圖書
  • 數位學習
  • 聯絡我們
    • 聯絡我們
  • 網站導覽
    • 網站導覽
    • 全文檢索
:::
教學資源
  • 物理應用
  • 化學應用
  • 地球科學
  • 展品影片
  • 國小課程專區

地球科學

:::首頁>教學資源>地球科學
  • 地球內部的構造與台灣島的形成過程
  • 板塊構造運動
  • 侯依伶
  • 檔案下載
    教案全文 |

地球內部的構造與台灣島的形成過程

展品名稱:地球的構造

課程主題: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國三上<板塊構造運動>

展品位置:四樓科學開門廳

 

展品說明:以展示板說明地球內部構造與地球主要板塊的分布位置,並以動畫模擬台灣島形成的過程。

 

  

    地球內部是由不同的層圈構造而成的。科學家由地震波的探測資料將地球的內部大致分成的地殼、地函和地核等三個層圈。地殼和一小部分上部地函的物質組成的岩石圈,位在具有熱對流運動的軟流圈之上。受到軟流圈熱對流運動的影響,岩石圈破裂成大大小小的板塊,住的七大板塊分別是太平洋板塊、南美洲板塊、北美洲板塊、非洲板塊、歐亞板塊、印度-澳洲板塊(印澳板塊)以及南極洲板塊。

    台灣島的形成歷經了南中國海板塊的張裂和隱沒,分別形成的澎湖群島以及包含綠島、蘭嶼的呂宋島弧。南中國海板塊完成隱沒後,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直接碰撞,原本位在海底的沉積物受到強烈的擠壓,逐漸隆起成為現今台灣島的本體。

 

參考網址連結:

地球內部構造http://scman.cwb.gov.tw/eqv5/eq100/flash/inearth.html

板塊構造運動http://content.edu.tw/senior/earth/tp_ml/plate/plindex.htm

  • BACK
  • TOP
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
通過A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
Copyright© 2014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版權所有
請用Edge、Firefox 或Chrome瀏覽器以及1024x768 pixels解析瀏覽本網站
電話: 07-3800089
傳真: 07-3878748
北館地址:807412 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 720 號
南館地址:807044 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 797 號
今日瀏覽人數0286人
|總瀏覽人數0725303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