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雷射聲波筒
-
波動與聲音(第三冊第三章)
-
聲音的傳播
-
一節課
-
王德麟
-
一、學生透過觀察知道物體發聲時有在振動,快速振動是發聲的必要條件之一。透過實作的方式,能察覺能量可藉物質(固、液、氣體)傳播。
二、藉由在不同狀態下的操作與運動型態,進而引導學生對於聲音三要素的認識。 -
雷射聲波筒、喇叭、雷射筆、MP3音樂檔、Audacity軟體、數位相機。
-
預先選用適合製作雷射聲波筒的喇叭與氣球膜。
- 時間 教學活動流程 教學資源
-
上課前【課前準備】
1. 雷射聲波筒。
2. 喇叭。
3. 雷射筆。
4. Audacity。
5. MP3音樂檔。
6. 數位相機。
【學生活動】
調整練習個人的吸管溜溜笛頻率,組間協調練習小組合奏曲目。1. 電腦、單槍投影機
2. 學習單
-
5分鐘【教師引導】
1. 雷射聲波筒的演示與發展。
2. 選擇音質差異性較大的學生,現場示範聲音的振幅、頻率與波形的不同。
【學生活動】
1. 先瀏覽學習單,完成部分內容。
2. 觀察比較現象中的性質差異,並紀錄下來。 -
10分鐘【教師引導】
1. 「瞎瞇哇歌」猜猜看-準備1至3首耳熟能詳的歌曲片段,以雷射聲波筒播放。
2. 引導學生分享他們在音樂播放時的發現。
【學生活動】
1. 組內自由分享,隨時搶答。
2. 對觀察結果形成結論,各組派代表發表。 -
10分鐘【教師引導】
1. 備妥喇叭和Audacity調音軟體,使用喇叭發出振幅相同但頻率不同的聲音來演示。
2. 使用喇叭發出頻率相同但振幅不同的聲音來演示。
【學生活動】
1. 分組回答,聆聽並提出建設性回饋;發現錯誤,做適時的修正。
2. 評估自己的探究報告,妥適修正。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isfPoLWRcvk
學習單 -
5分鐘【教師引導】
鼓勵學生分享如何以其他的方法「看見聲音」,或分享自己的經驗。
【學生活動】
1. 綜合討論,自由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發現。
2. 聆聽分享,鼓勵加入新的實驗元素。建議:
使用Audacity調音軟體可以將聲波的波形拉長,展現出振幅、波形、頻率與時間的關係。
學習單
-
10分鐘【教師引導】
1. 提出挑戰性問題:「相同的空氣柱長度下,粗吸管與細吸管的聲音哪一個比較高?還是一樣高?」
2. 總體講評,鼓勵學生嘗試各種可能性。
【學生活動】
1. 回答自己實際操作過後的發現,或聆聽並提出質疑。
2. 明確知道已經學到了什麼,也知道還需要加強的地方,進行後設認知。
學習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