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臭氧層的形成與破壞
-
全球變遷
-
侯依伶
臭氧層的形成與破壞
展品名稱:地球氧氣的來源-光合作用、保護地球的臭氧層、到達地球的宇宙射線
課程主題: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國三下<全球變遷>
展品位置:四樓科學桂冠廳
展品說明:以看板和模型解釋宇宙射線與臭氧層破壞的研究發展,並延伸至氧氣形成的概念。
宇宙射線不是射線,而是來自外太空的帶電高能次原子粒子(絕大多數是質子,混合少數較重的原子核),以接近光速撞擊大氣頂層。絕大多數宇宙射線來自於太陽系之外,至今仍不知道為何它們速度能這麼快。宇宙射線對宇宙中鋰、鈹、和硼的產生,扮演著主要的角色。它們也在地球上產生了一些放射性同位素,像是碳-14。
地球大氣層的臭氧主要來自氧氣的分解與再合成:氧氣受紫外線影響,分為兩個原子,每個原子再與和沒有分裂的氧氣分子合併成三個氧原子的臭氧。臭氧分子不穩定,紫外線照射之後又分為氧氣分子和氧原子。在數億年以前,地球上的大氣中沒有臭氧層,地球的表面受到來自太陽的紫外線強烈照射,地面上沒有生物存在,僅有少數生物生存在水中。爾後,水中綠色植物釋放出的氧氣,擴散到空氣中,其中一部分在上層的氧氣,受到紫外線的作用,變成了臭氧而產生臭氧層。臭氧層對地球上的生命相當重要,因它能過濾紫外線,使生物能登上陸地。
參考網址連結:
- http://e-info.org.tw/taxonomy/term/12018
- http://sa.ylib.com/MagCont.aspx?Unit=featurearticles&id=835